•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民评之窗巡礼》广播访谈|第十三期对话宁波市金融办党组书记倪炜
    来源:新闻综合广播   时间:2020/10/29 16:06:41   编辑:宁波市金融业联合会   浏览次数:616    

    7月8日,市委召开十三届八次全会,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宁波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全会精神,向全市上下发出了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动员令。开展好民主评议机关工作对推动机关作风新转变、更好发挥服务发展作用、更好发挥助推治理作用、更好发挥标杆示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真正好评至关重要。

    2020 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半年多来,全市上下面对大变局大事件大考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宁波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和市委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始终保持“两个好”——就是“工作状态好、干事氛围好”。

    各级各部门勠力同心、恪尽职守,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充分展现了敢打敢拼、敢争敢抢的精神风貌,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生动局面。推动全市实现“两个稳”——就是“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向好、社会大局平安稳定和谐”。

    2020年第十一轮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大幕启动,为了让市民朋友充分了解各市直及部省属驻甬有关单位今年工作有哪些亮点,FM92宁波新闻综合广播特推出“92民评之窗巡礼”专栏,邀请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走进直播间,和大家倾诉机关工作的方方面面。92民评之窗巡礼,听得见的民主评议,敬请您的关注和监督。

     

    《民评之窗巡礼》广播访谈第十三期

    对话宁波市金融办党组书记

     

    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是“国际减灾日”,提到减灾,就不得不说宁波的公共巨灾保险。宁波市地处东南沿海,多有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每年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13年的菲特台风造成的损失额更是高达334亿元。

     

     

    为此,2013年10月,宁波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做出了试点开展巨灾保险的批示。2014年,公共巨灾保险试点实施,2018年,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我市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的重要制度保障,被《人民日报》誉为巨灾保险的“宁波样本”。截至目前,公共巨灾保险累计为21万户受灾家庭提供1.22亿元赔偿。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内首批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城市,宁波市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从未停歇。

     

     

    宁波市金融办的基本情况:

    市金融办成立于2007年底,随着国家金融改革进程加快和地方金融产业提级发展,机构层级不断提升,部门职能渐次拓展,工作重心逐步由单纯的协调服务向“服务与监管”并重转变。2019年机构改革后,新增对7+2类地方金融组织的监管职责。今年经中编办批准,更名为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加挂金融办牌子。目前,主要承担金融领域发展、监管、服务、协调、稳定等五方面职责。

    发展主要是推动金融产业发展,包括金融产业规划、金融机构招引、金融市场体系构建、金融人才引进培育以及推动金融改革创新等。监管主要承担全市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监督管理。服务包括推动拓展投融资渠道,会同驻甬金融监管部门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保障,推动保险在服务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协调包括协调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各金融总部机构以及省级相关部门,争取更多资源倾斜宁波;协调各区县(市),指导各地共同推动金融的整体发展;协调驻甬金融监管部门和市内机构,齐心协力为地方发展作贡献。稳定主要是牵头防控金融风险、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以及推动地方金融信用环境建设。

    市金融办在“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各项任务落实中的工作亮点: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金融办会同全市金融系统,积极贯彻中央、省、市有关大政方针,主动践行“八八战略”、“六争攻坚”等决策部署,初步搭建起现代化金融治理体系框架,使宁波金融成为促进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柱和全国金融创新治理的示范样板,为实体经济持续输送高质量、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一是实现金融产业跨越发展。宁波市金融业资产规模已超3万亿元,上半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03.8亿元,同比增长8.8%,占GDP比重9.2%,增速列GDP各主要支撑性指标首位;银行资产质量良好,不良贷款率长期维持低位运行;实现保费收入307.2亿元,同比增长3.87%;政策性融资担保新增业务余额居全省首位。

    二是深化普惠金融改革。结合“融资畅通工程”,积极探索创新,降低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科创企业融资成本,着力发挥数字技术在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的作用,提升可得性,提高满意度。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大会,正式印发试验区实施方案、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试验区稳步开局。

    三是推动企业上市提档增速。深入开展“凤凰行动”宁波计划,打造一批制造业领军企业。2019年把握科创板推出并试点注册制机遇,出台全省首个支持企业科创板上市政策,促成容百科技和长阳科技成功上市。今年全市上市公司总数破百达111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92家,位居全国城市第8。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3家、过会4家,其中有2家成为创业板注册制全国首批过会企业,截至9月底,全市直接融资1845.54亿元,同比增长72.14%,是我市历史首次冲击两千亿大关。

    四是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推进成果显著。综试区获批以来,累计推出120余项创新项目,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30余项兼具独创性、示范性和实效性的创新做法在全国推广,比如电梯险,由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向全国推广,目前全国31个省市以不同形式开展电梯险工作。保险科技产业园、武汉大学宁波国家保险研究院、保险博物馆、全国数字健康保险交易平台等一批保险功能型、创新型平台落地,30余家保险科技机构入驻保险科技产业园,保险生态体系建设愈加完善。

    五是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国首创“互联网大数据+网格化排查”模式,打造“天罗地网”监测防控系统,受国家处非联办充分肯定。2019年以来,根据新一轮机构改革要求,有序承接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典当、商业保理、资金互助会等5类共300余家机构的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制度建设,推动机构减量提质。

    市金融办在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等方面做的工作:

    疫情发生后,市政府专门成立金融专班,指导金融机构下沉一线、精准服务企业,有力践行金融抗疫“80字方针”,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通过“三加强、三提升”,有力助推“六稳”“六保”任务攻坚,充分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输血补气”功能。

    一是加强政策牵引,提升助企惠民温度。新冠疫情发生后,牵头出台了一系列抗疫情、促复工、惠企业的金融政策,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第一个关键词是“及时”。第一时间出台强化金融服务保障支持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13条”、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等系列金融政策,惠民惠企直达基层,据市政府督查室统计,金融惠企惠民政策落地见效满意率高达98.4%。第二个关键词是“创新”。我市出台的多项金融惠企政策领跑全国,如在全国率先推出100亿规模法人机构免息贷款(获国家部委领导公开点名表扬),首创政策性小微企业复工防疫保险,推出首个财政、担保、银行三方联动的融资工具“微担通”等。第三个关键词是“便捷”。在梳理各级金融抗疫帮扶政策的基础上,制作“抗疫情惠企业金融政策汇编”,并配套出台明细政策申报指南,统一对外发布,方便办理人根据申报指南“按图索骥”、“按部就班”快速办理。

    二是加强高效服务,提升供需对接精度。惠企政策出台后,围绕促进金融供需精准对接,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活动,把政策有效传导到企业,让企业知晓政策、用好政策,并在服务过程中突出“三个化”。第一个是服务“扁平化”,开展“万员助万企”专项行动,组建“万人服务团”,主动对接全市4万多家企业,并依托宁波市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把政策送上门、把产品挂上线、把服务送到家,全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在全市范围择优聘任106名金融领域资深专家担任金融顾问,为首批360家重点企业提供政策辅导咨询、融资方案设计、风控体系建设等服务,当好企业的“保健医生”。第二个是服务“智能化”,开展云上融资对接月活动,将传统线下对接延伸至线上“云互联”智能对接,多渠道引入资金,更好地发挥信贷资金和保险资金的合力作用。设立网上“金融超市”,引导全市各类金融机构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发布上百种金融产品,优化供给端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金融供需有效衔接。第三个是服务“精准化”,开展“扫需求”专项行动,引导金融供需两端同向发力,试点探索建立市级引领、县级组织、镇乡街道入户入企服务的三级协同工作机制,努力提升企业获得感。

    三是加强资金保障,提升金融供血力度。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是金融指标实现“争先进位”。存贷款增速大幅提升,创出近年新高,截至8月末,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39万亿元和2.52万亿元,存、贷款增速分别为16.6%和17.4%,均跃居36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第3位,仅次于广州和杭州,排名分别较去年末提升9位和19位。新增贷款量创同期历史新高,前三季度已达2830.1亿元,为去年全年新增的1.26倍。其中,新增制造业贷款(424.7亿元)已达去年全年新增量的4.5倍,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占新增企业贷款近4成(38.8%),新增民企贷款突破千亿(1078.1亿元)且占全部新增贷款超三成(36.8%),是年初计划目标的3倍多。第二句话是“两战”资金保障到位。我市共为受疫情影响企业投放信贷3152亿元,续贷1882亿元,复工复产保险惠及5000家小微企业23万名员工。通过“万员助万企”专项行动,各项银企对接活动共达成银资签约3580笔、意向融资额543.4亿元,促成险资协议规模近百亿。第三句话是减费让利实在到位。疫情以来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减息减费金额达50亿元,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办理无还本续贷、展期、延期等业务,累计惠及6.5万家,规模达270亿元。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全市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80%,比全省水平低14个基点,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5.12%,比全省水平低18个基点。在近期第三方组织机构的企业对金融服务满意度调查中,满意率达99.1%。

    市金融办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做的工作: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科技创新不断的深化,有效提升了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然而新技术在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正面赋能的同时,也使得互联网金融风险传染性更强,隐蔽性更大,传播速度更快,风险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同时金融诸多领域特别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监管制度缺失、监管责任缺位、监管手段不足”,造成P2P等互联网金融行业无监管部门,并出现野蛮生长、经营模式异化现象。

    2016年,宁波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成立市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通过“预防优先,防控并举”深入推进工作。一是全面排查风险。依托宁波市金融风险“天罗地网”监测防控系统,将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紧密结合,形成“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机制,持续对宁波市地方金融组织、类金融机构实施“全域覆盖、全网巡查”的动态监控,进行源头排查,密切跟踪风险,4万多名网格员如同朝阳大妈,定期走访排摸2万2千余家类金融机构,真正实现金融风险防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二是率先出清风险。截至2019年末,全市256家存量P2P网贷行业本地法人机构全面出清。今年前三季度,我市非法集资案件数量、金额、人数分别同比下降16.4%、91.9%、85.3%。非法集资多发态势得到遏制,处非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9年至今年8月份,全市共压降类金融机构5483家,通过阶段性的总量调控解决“提质”问题,压降成效显著。宁波市获得了省政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设区市”督查激励。

    市金融办也提请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明确类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完善监管规则,相信随着国家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法规制度的不断健全,对应的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会进一步明确。

    除了上述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之外,还有很多新兴金融领域存在监管制度缺失、监管责任缺位等问题,市金融办将和金融监管部门、公检法、市场监管、通信管理等部门一起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既立足当前,在解决突出问题上见实效,又着眼长远,在制度、机制、能力建设上下功夫,共同打造一个绿色优质的金融生态环境,为经济稳健运行提供支撑。


     


    】【打印】【关闭】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民评之窗巡礼》广播访谈|第十三期对话宁波市金融办党组书记倪炜——宁波市金融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