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集锦
  • 研究分析
    宁波市金融稳定报告(2013)
    来源:   时间:2014/1/6 11:13:24   编辑:宁波市金融业联合会   浏览次数:893    

      一、综述
      2012年,受国内外各种复杂严峻的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宁波市经济运行遭遇一定困难。全年GDP增速回落,外贸进出口不景气,固定资产投资再度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全年辖区金融业市场主体持续增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行业管理更为全面和规范。但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合规操作风险明显增大。定量评估结果显示,2012年宁波金融运行总体健康平稳,但稳健水平有所下降。
      二、区域经济运行与金融稳定
      (一)区域经济运行状况
      GDP增速放缓,投资依然是主要拉动力。据统计,2012年,宁波全辖实现GDP652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与全国总体增速一致,但较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最为明显:2012年宁波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01.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宁波全年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965.7亿美元,同比下降1.6%;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9.3亿元,增长15.4%,增速保持稳定,其中针织服装、通讯器材消费异军突起,分别增长39.0%和33.3%。
      
      图1:2003-2012年宁波GDP及与全国增速对比
      进出口增长回落,跨境资本流动放缓。2012年,受外部因素的持续影响,全球主要消费市场需求放缓,国际贸易形势低迷。全年宁波出口614.4亿美元,增长1%;进口351.3亿美元,下降6%;进出口增速分别比全国低10.1和6.9个百分点,宁波外贸依存度93.43%,为近7年来的最低。全年宁波资本项下跨境收支分别为49.2亿美元和26.8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7%、27.3%,资本项目净流入22.4亿美元,同比下降13.4%,主要原因既有对房地产业、老项目转增资的结构性依赖,也有外债还本付息流出、企业海外并购投资流出。
      工业经济增速显著回落,政府与居民收入增长平稳。2012年,全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196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速同比下降15.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520.3亿元,下降15.2%,较上年扩大13.2个百分点。全年公共预算收支分别为1536.5亿元和828.4亿元,较上年增长7.3%和10.4%,增速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全年市区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37902元和18475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9.4%和10.0%。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1年的2.06︰1缩小为2012年的2.05︰1,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物价增速显著放缓,房地产市场价跌量升。2012年,宁波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涨幅比上年回落3.6个百分点,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居末位。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均下降2.9%,工业品产销价格“进出倒挂”的情况得以扭转。房地产成交价格持续走低。12月份,宁波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分别同比下跌7.1%和4.7%,但交易有所回暖:全年宁波市6区销售商品房面积同比增长12.1%。一些楼盘的促销降价,以及购房者对限购政策结束的恐慌性预期,是导致需求增长、房地产交易走出低谷的主要动力。
      (二)经济运行中需关注的问题
      产业经济升级转型面临较大压力。中小微民营企业是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重要力量,但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迁,产业升级转型的要求愈发迫切。一方面,传统优势的低端制造业面临竞争力减弱、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由于全球性通胀导致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降低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竞争力,产业面临向中西部和东南亚转移的压力;另一方面,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面临投资收益周期长、风险大等问题,尤其是2011年以来,部分光伏、LED企业发生资金链危机,打击了部分企业主的投资信心。未来如何明确产业定位、保持和发扬竞争优势,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企业微观经营环境持续复杂化。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内外严峻经济形势的影响,辖内企业经营面诸多困难:一是“三角债”问题,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减弱,企业资金周转普遍放慢,应收应付账款明显增加,债务关系越发复杂。二是民间借贷风险的多发。随着近两年持续多发的企业关停倒闭,大量民间借贷风险浮出水面,民间集资形成过度负债,加快了企业资金链断裂和出险。三是在实业经营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受房地产、金融业的高收益率吸引,部分企业主将资金从实体经济抽逃,引发产业“空心化”的问题。
      三、金融业与金融稳定
      (一)银行业稳健性评估
      1.银行业整体运行情况。
      行业规模快速增长,非信贷类资产占比上升。截至2012年末,全辖已开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组织)共60家,较上年新增4家。银行机构种类和网点的持续增加,带动了行业服务密度的提高和资产负债规模的壮大。截至年末,银行业资产负债总额分别为17416亿元和167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9%和20.2%。从结构上看,信贷类资产余额占比从年初的73.5%下降至68.7%,而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非信贷类资产同比分别增长115.1%和121.0%,机构间资金的拆借、存放大幅活跃,带动了同业往来规模的双向攀升。
      存贷款增速回归同步,期限匹配有利于流动性。截至2012年末,全辖银行业本外币存贷款分别为11980.5亿元和1196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40%和12.03%。全年存贷款分别新增1321.6亿元和1285.8亿元,增量存贷比97.20%,较上年大幅下降42.52个百分点。从期限结构看,单位定期存款同比增长22.4%,储蓄存款增长13.9%,结构性存款增长166.9%,均高于存款增速,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增强。贷款方面,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仅6.79%,而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分别增长71.71%和13.71%,反映了在信贷需求不旺的情况下,银行更倾向于持有短期资产,银行业整体流动性更为宽裕。
      美元折算人民币的比例,按2012年的年平均汇率1:6.3127。
       
      图2:2004-2012年宁波存贷款及承兑汇票变化情况(单位:万元)
      市场份额稳中趋于分化,信贷投向结构平稳。从结构上看,大型机构份额呈下降趋势:贷款方面,2012年末,5家国有大型银行(含国开行)和股份制银行贷款余额分别占49.8%和26.5%,市场份额分别较2011年下降1.4和1.2个百分点;存款方面,国有、股份制银行余额占比分别为40.3%和30.5%,各类机构份额变化均在1%以内,市场格局总体稳定。信贷投向结构整体平稳、行业分布优化:其中公共服务类贷款继续稳步增长,保证了重点领域的资金需求;年末全辖中小微型企业贷款余额7255.0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例达83.8%,为区域中小微型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盈利增长显著回落,但管理创新有所加快。截至2012年末,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实现利润266.54亿元,同比增长8.1%,比上年下滑17个百分点。原因一方面是2012年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减弱,导致业务增长放缓;另一方面则是信贷风险的暴露,加大了银行机构计提准备金与核销坏账的负担。从结构上看,利息净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收比重分别为79.3%和12.5%,均较上年略有下降,而投资收益占营收的比重从2.2%提高至5.3%,主要是对公同业理财等业务的大量开展所致,说明表外业务已成为辖区银行业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在复杂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辖内银行业普遍加强了管理创新力度,内部的合规风险管理与外部的经营发展都得到一定提升。
      2.法人机构经营稳健性。
      2012年,辖区3家法人机构股改重组为2家城商行和1家农商行法人机构,城信社完全退出辖区市场。宁波银行完成了财政持股的划转清理,鄞州银行持续发起村镇银行。截至2012年末,辖区3家城商行和9家农信机构的核心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充裕,但部分机构业务发展面临压力,信用风险化解存在困难。11家村镇银行年末总体存贷比96.86%,信贷业务呈高风险、高收益特征。农村资金互助社平稳增长,支农互助作用有效发挥。昆仑信托依托中石油平台,信托项目和固有业务规模稳步扩大。宁波港集团财务公司业务正常展开,集团内资金调剂活跃。协和银行股改没有实质进展。
      3.银行业发展需关注的问题。
      不良贷款快速反弹,资产质量下降明显。截至2012年末,辖内银行业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为144.65亿元,全年共新增49.93亿元,增幅达52.7%,反弹势头超过金融危机后2009年。全年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呈逐渐走高、年末回落态势,不良贷款最高的时点为10月末,余额和不良率分别达151.74亿元和1.28%,一些机构在12月份通过核销、资产打包转让等形式处置不良贷款,使年末全辖不良率降至1.21%。辖区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的原因,既有授信客户经营不善、投资过度、涉高利贷等因素引发,也有因关联担保、应收账款涉诉等引发,银行不良贷款清收处置难度加大,概率明显增大。
      存款竞争加剧,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大。2012年,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对存款资源的竞争更趋白热化。全辖存款月度间波动总体加大、稳定性下降。从结构上看,单位存款的波动是主因,而储蓄存款在利率调整政策出台后,季末冲高回落态势有显著收敛,但资金在机构间逐利搬家的情况仍较普遍。辖内银行业机构普遍对利率市场化形成政策预期,但在定价机制、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准备并不充分,流动性管理潜存压力。
      经营模式粗放,合规操作风险亟待重视。近年来随着跨区域发展的推进,银行业扩张步伐普遍加快,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支行网点的大量增加,在局部形成潜在的恶性竞争风险;二是营销区域的延伸,一些商业银行异地营销,往往成为信贷风险的受害者。粗放式扩张一方面使人员流动活跃、稳定性下降,另一方面,人员素质跟不上内控要求,增大了经营活动的合规操作风险压力。
      (二)证券业稳健性评估
      1.行业运行状况分析。
      市场主体保持增加,机构种类趋于丰富。截至2012年末,宁波证券经营机构65家,全年新增证券分公司和基金销售分公司各1家。期货营业部全年新增4家,年末辖内共有1家法人期货公司、31家期货营业部。上市公司保持稳步增长,年末共有上市公司55家,包括境内上市42家,境外上市13家,分别较上年新增4家和1家。截至年末,辖区境内上市公司总股本340.14亿股,同比增长7.5%;总市值2034.46亿元,同比增长7.8%。
      期货业先抑后扬呈快速发展态势,市场流动性迅速增强。2012年前5个月,辖区期货业延续上一年低迷态势,后7个月,辖区期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市场流动性持续增强。全年辖区期货代理交易量6166万手,同比增长183.7%;期货代理交易金额41992亿元,同比增长59.8%。截至年末,辖区期货投资者开户数1.91万户,增长19.4%;期货经营机构客户保证金余额29.81亿元,同比增长37.4%。期货业快速发展与期货监管政策调整、白银等期货新品种上市和股票市场行情低迷有密切关联,主要是起到了投资渠道替代作用。
      图2:2012年宁波辖区期货代理交易金额同比增幅变化(%)
      创新业务加快多元化发展,机构盈利模式逐步转型调整。辖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创新业务发展明显提速,2012年,开展了债权质押式报价回购、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中小企业私募债、量化对冲基金等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快速多元化发展,对改变营业部单一经纪业务模式、调整优化收入结构产生积极影响。目前,辖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融资融券、IB、股指期货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业务规模,根据已有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辖区股指期货代理交易总金额为13582亿元,约占到辖区期货代理交易总金额的32.3%。
      上市公司金融活动程度加深,直接融资成其新增融资主渠道。2012年,辖区上市公司有关金融活动频繁,多家上市公司相继投资城商行、村镇银行和具有融资功能的影子银行机构,部分公司大量发放委托贷款或购买理财产品。2012年,辖区上市公司共计新增融资额119.91亿元,其中从资本市场融资59.45亿元,同比增长6.0%,占新增总融资额的49.6%;银行间市场融资32.2亿元,同比增长46.4%,占新增总融资额的26.8%;取得银行各类授信余额347.03亿元,新增28.26亿元,占新增总融资额的23.6%。
      2.法人机构稳健性情况。
      辖内法人证券业机构仅有宁波杉立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一家,2012年,该公司加强内控制度调整和风险管理,完善对公司合规情况评估审核。2012年末,该公司拥有结算会员资格交易所3家,设有6家营业部。全年期货交易规模快速增长,年末流动性比例438.8%,运行总体保持稳健。全年该公司运行总体保持稳健。
      3.需关注的问题和风险。
      证券经营机构经营形势严峻,期货经营机构盈利水平尚未回升。2012年大部分时间股市低迷振荡,对证券经营机构形成显著的经营压力。一是交易持续同比减少,全年辖区证券成交总额14495亿元,较上年减少6.9%。二是客户稳定性下降,年末辖区证券客户保证金余额69.7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2.3%。三是证券经营机构盈利水平下降,利润同比减少44.2%,部分营业部持续亏损。期货经营机构虽然交易规模迅速增长,但2012年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减少6.7%。期货经营机构盈利水平未能回升的原因,与交易所下调手续费、取消交易所返还等有关,同业竞争仍十分激烈。
      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明显,证券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公开披露信息显示, 2012年,辖区42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20家即占48%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下降甚至亏损,其中业绩下降的有15家,出现亏损的有5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下滑,给市场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一是业绩下降导致股价接连下跌,个别公司连续破发、破净;二是业绩下降引发部分企业违约;三是一些新上市公司业绩迅速变脸成行情下跌的助推器,套牢一批投资者或使投资者大幅损失离场。
      机构合规及风险管理粗放,个别上市公司被监管处罚。在内控和风险管理方面,辖内部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制度执行不到位、操作风险隐患较多等问题仍较突出,不正当同业竞争依然存在。证(期)银交叉性业务发展中,存在银行机构为完成第三方存管、银期转账等业务指标,通过内部员工、无投资意愿客户开立空账户的情况,形成潜在的风险隐患。随着创新业务快速多元化发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业务系统有待加快建设更新。公开信息显示,全年辖区有2家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违规行为。
      非法证券活动影响行业稳健运行,破获的非法证券案件呈年轻化特征。从辖内情况看,一些非法证券活动打着大型券商的旗号进行非法营销甚至诈骗,主要出现在钓鱼网站、手机短信、QQ群聊等媒介中,严重影响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正常经营活动,一些投资公司还就配资业务向辖内正规的行业经营机构进行营销。地下黄金交易及外盘等非正规交易平台对投资者所做出的获利保证、代理操盘行为,往往以榨取投资者资金为目的,对行业稳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此外,2012年辖内公安系统破获一起“公司化(设在四川成都)运作、以炒股咨询为名义骗取咨询费”的电信网络诈骗案。
      (三)保险业稳健性评估
      1.行业运行状况分析。
      市场主体不断扩充,资产总额增幅明显。截至2012年末,宁波辖区保险市场共有机构主体51家,比年初增加4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6家,比年初增加5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3424家,比年初增加311家。年末保险从业人员共计24019人,比年初增加2092人,主要是寿险机构增加所致。随着市场主体的的不断扩充,保险市场资产总额取得明显增幅。截至2012年末,宁波保险业资产总额310.97亿元,较年初增长20.11%。
      保费收入增幅下降,产险品种增长分化。 2012年,宁波保险业保费收入164.7亿元,同比增长10.8%,较上年下降5.5个百分点。辖区保险深度2.5%,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宁波保险密度为2138元,较上年提高261元。从结构上看,2012年,产险保费收入的69.8%来自机动车险,非车险业务中的企财险、货运险、工程险出现下降。寿险中分红险占比进一步扩大。2012年宁波分红险保费收入62.58亿元,同比增长9.93%,占寿险保费收入的90.37%;政策性与创新型业务进一步突破,2012年全辖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378万元,同比增长39.73%;信用保险保费收入4.04亿元,同比增长26.36%;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保费收入2874.4万元,同比增长3.16%。
      公开披露的信息依据截至2013年2月末的数据。
      
      图3:宁波2012年月度保费收入及增速(单位:亿元,%)
      业务渠道深入调整,新型展业渠道快速发展。2012年全辖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93.0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56.4%,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车险电销渠道高速发展:2012年宁波车险电销保费19.37亿元,同比增长60.34%,占车险保费的31. 03%,较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电销逐渐成为产险机构保费增长的主要来源。个人代理保费收入仍是寿险销售第一渠道:2012年辖区寿险公司个人代理保费收入43.7亿元,同比增长15.9%,占比57.9%,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而占比最大的是其他兼业代理渠道,主要由太保寿险、平安养老、人保寿险等公司通过集团内部交叉销售实现。
      2.需关注的问题。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小机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随着保险市场主体的不断扩充,有限的市场容量与快速增长的机构数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小新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一是营销渠道手续费率不断提高。为冲规模、抢业务,部分保险机构采取高费用政策,甚至有机构突破行业展业自律公约,这在车险代理渠道尤为明显。二是电销同质化竞争激烈,手续费、品牌效应明显,中小机构或者新设机构营销相对困难。三是保险业务人员流动频率较快。目前业务员的流动更多采取抱团形式,中小公司的骨干团队的流失直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
      赔付支出增幅明显,产险市场尤为明显。2012年辖区保险业共赔款和给付64.27亿元,同比增长33.37%,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2.63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51.90亿元,增长38.53%;人身险赔付支出12.37亿元,同比增长15.37%。产险市场赔付支出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台风“海葵”和重大火灾赔案,全年已决赔款分别达3.78亿元和1.05亿元。此外在保监会统一部署下,全市开展了未决赔案集中清理,共清理积压未决赔案96533件,估损金额减少11.67亿元,分别达到年初未决案件数和未决估损金额的87.08%和75.16%。
      产险公司综合赔付率增幅明显,经营效益明显下滑。2012年,宁波28家产险公司综合赔付率68.97%,同比上升8.44个百分点,综合费用率29.50%,同比下降0.42个百分点。2012年辖内产险公司承保利润同比下降82.05%,亏损的产险机构共16家,占产险机构总数的57.1%。产险公司效益明显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受“海葵”台风、火灾等其他重大灾害事故多发、车辆出险率及修理和事故善后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二是准备金提取增加较快,高于保费增幅。
      部分寿险机构退保率偏高,寿险发展形势严峻。2012年,宁波寿险公司退保金支出7.73亿元,同比下降7.36%,退保率2.41%,同比下降0.65个百分点,退保率虽然有所下降,但部分公司超过5%警戒线。
      (四)金融综合化经营
      1.金融控股公司。
      截至2012年末,宁波辖区由非金融机构控股的法人金融机构共有5家,分别是宁波港集团财务公司、宁波通商银行、协和银行、昆仑信托和杉立期货。除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了2家金融机构外,昆仑信托的控股股东——中油资产管理公司,杉立期货的控股股东——上海杉融实业都参股多种金融机构,对金融业的投资有深入的倾向。这些机构在发挥财务协同效应、集团规模优势的同时,应有效防范风险在不同机构、行业间的蔓延。
      2.银证保交叉业务。
      2012年,随着证券、保险、基金等行业参与资产管理“新政”的推出,银行业机构可以借道证券公司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和基金公司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广泛开展,这进一步活跃了银行业同业往来、跨行业交叉等业务。随着大量的理财产品发行和证券、基金业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膨胀,交叉业务的潜在风险值得关注。从调查情况看,宁波金融机构跨行业交叉业务品种相对集中、业务规模有限。交叉业务的主体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主要集中在第三方存管、代售基金和代理保险费收缴三类业务。此外,出口信用保单项下贸易融资和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发展,已逐渐成为辖区新型融资担保模式。
      四、影子银行与金融稳定
      (一)小额贷款公司
      2012年,宁波辖区小贷公司新增13家达到36家,注册资本总额为68.70亿元;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余额为21.5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75%;贷款余额为96.43亿元,同比增长42.21%。2012年小贷公司的贷款加权平均年利率呈震荡下行态势,全年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为18.58%。新增贷款更多地流向农林牧渔业和服务业。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小贷公司信用风险快速上升,年末不良贷款余额3.98亿元,较年初大幅增长327.96%,不良率4.13%,较年初增加2.76个百分点,隐形信用担保潜藏较大风险。
      (二)担保机构
      截至2012年末,宁波登记在册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共76家,注册资本42.01亿元,担保总额227.08亿元,同比增长4.1%,受保企业11984户,同比增长26.2%,担保笔数15486笔,同比增长22.8%。从资本金来源看,国有资本控股参股15家,民营担保公司61家。随着企业出险情况的增加,担保公司代偿次数和金额大幅增加,代偿能力值得关注。2012年全辖担保机构共发生代偿5.47亿元,较上年大幅增长了168.13%。
      (三)典当行
      截至2012年末,全辖典当企业共计74户,资产总额15.82亿元。2012年下半年以来,典当业经营回升态势明显,典当余额和总额均止跌回升,全年发生典当笔数7.76万笔,同比增长5.5%,发放贷款34.13亿元,同比减少9.47%,净利润同比下降49.4%。值得注意的是,典当行业的风险控制和人员素质都有待提升。全辖典当从业人员仅600人,平均每家员工人数不到10人,具备典当行业经验的专业人才匮乏,“小、散”特征明显,风险识别控制能力较薄弱。
      (四)非法集资
      2012年,宁波辖区共立案侦查非法集资案件44起,涉案金额5.93亿元。其中非法吸存28起,涉案金额2.02亿元,集资诈骗16起,涉案金额3.91亿元。总体来看,非法集资案件数有所下降,经济相对较弱的南三县仍是非法集资多发地,非法吸存案件数多于集资诈骗。非法集资案件的特征表现为低收入人群成非法集资受害主力军、集资方式出现新花样,如通过金融市场交易、私募股权基金和公司加盟返利等形式集资,使得打击难度增大。
      五、金融市场运行
      (一)同业拆借量升价跌,交易集中在隔夜拆借品种
      2012年,辖内同业拆借交易量达到4189.8亿元,较上年增长118.81亿元,增幅2.92%。从全年趋势看,交易量呈震荡上行趋势,拆借利率呈震荡下行趋势,交易品种仍主要集中在1天的短期品种,全年累计交易3914.64亿元,占总交易量的93.43%。从交易主体看,主要集中在宁波银行、鄞州银行两家机构。
      (二)债券交易量上升、债务融资工具应用较快发展
      2012年债券回购累计交易3.5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60%,全年债券回购量震荡上升,回购利率震荡下行,12月回落至2.41%。从交易品种看,1天的超短期品种占总成交量的93.81%。现券交易量上升,全年累计成交3.6万亿,较上年增长7.4%,收益率震荡下行,12月回落至3.88%。交易品种看,国债成交量最大,占总成交量37.68%,其次为政策性金融债,占20.43%。交易活动都集中在法人机构。
      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量上升。2012年辖内累计有18家企业注册短期融资券130.1亿元,实际发行9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47%、21.76%。债务融资工具品种进一步丰富:集合票据、资产支持证券、定向工具均实现了零的突破。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占当年新增贷款的比重达10.12%,较2011年提高4.3个百分点,融资结构发生显著优化。
      (三)票据贴现大幅增长,贴现利率保持稳定
      截至2012年末,全辖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5266.0亿元,同比增加348.9亿元,增长7.1%;全年银票签发量呈前高后低的态势,各股份制银行仍为市场主力。票据贴现与回购方面,全年累计办理贴现4906亿元,同比增长93%,直贴增长尤为显著。2012年,票据市场利率自一季度回落后,后三个季度利率基本稳定于5-6%之间。主要原因一是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旺,导致商业银行为“填充”规模而选择持票。二是货币市场资金总体宽松,市场利率基本平稳。三是随着资产管理业务的放宽,“腾挪”票据资产的通道趋于多样化。
      
      图4:2012年贴现、转贴现、回购利率走势图(%)
      (四)外汇即期交易量回落,掉期、远期及货币对交易量上升
      2012年外汇即期交易累计折合美元2250.12亿元,较上年增长11.95%,其中买入总量折合1081.97亿美元,同比增长9.68%,卖出总量折合11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14.15%;外汇远期交易成交折合美元30.94亿元,同比增长64.12%,掉期交易折美元1063.46亿元,同比增长84.54%。从交易主体看,主要是6家法人机构参与交易。
      (五)黄金交易量上升,均价小幅波动。
      2012年全辖累计完成各类黄金交易30210.1千克,较上年减少12.1%,成交金额103.8亿元,较上年减少11.3%,增长量主要集中在实物黄金,全年累计交易13718.85千克,成交金额47.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9%、5.89%,账户金累计成交16491.25千克,成交金额56.58亿元,同比分别减少22.35%、21.90%。分机构看,全年交易量最大的为工行,各类黄金交易量总计12164.91千克,占总成交量的40.27%。
      六、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支付清算体系
      2012年,宁波市各种渠道的清算支付业务规模平稳增长,支付清算系统运行安全、稳定。主管部门加强了支付清算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通报和督导,有效规范了结算纪律。组织开展同城系统应急演练,加强金融机构支付清算应急管理;明确了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管理规定;创新支付服务模式,通过优化小商户银行卡支付入网、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POS机缴费业务、开展手机支付试点、推广电子商业汇票竞赛等措施,提升民生服务水平。目前,支付体系中仍存在银行卡犯罪形式多样化、部分支付机构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以及银行机构系统运行风险提高等问题,支付清算的基础建设和执法管理仍待加强。
      (二)征信体系
      近年来,宁波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在不断完善中快速发展,数据质、量稳步提升。各法人银行机构向征信系统报送的数据质量据全国前列。应收账款和融资租赁两个登记系统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推广,机构信用代码和征信系统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信用代码证覆盖率列全国前列,信用系统的推广应用稳步扩大,目前已得到金融机构、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普遍重视和多渠道运用;征信服务中小企业和农村融资效用逐步发挥,信用评级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和成熟。但目前征信体系中缺乏商业信用信息,数据采集规范难以涵盖和适应创新融资业务,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仍存在一定困难,征信体系建设依然任务艰巨。
      (三)反洗钱体系
      2012年,在辖区银行业开展了“交易报告质量年”活动,提升监测交易报告质量;重点对大额现金存取和网上银行交易实施专项监测,提高金融机构反洗钱内控机制建设和洗钱风险防控能力。启动支付机构的反洗钱监管工作,开展反洗钱政策解读及培训,落实内部反洗钱专管员制度,建立联系渠道,明确监管要求。当前,辖区面临的主要洗钱风险有POS机套现、非法买卖银行承兑汇票类地下钱庄、非法跨境汇兑型地下钱庄等三种,鉴于此,监管部门综合采取多种监管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强化资金交易监测和业务管理,普及强化市民及从业人员的反洗钱意识,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
      (四)货币发行与反假币
      2012年,宁波辖区全辖现金投放回笼显著增长,主要是为主动回收了市场上整洁度差、不宜流通的人民币。但净投放保持平稳:全年累计现金净投放379.8亿元,同比增长0.28%。增长呈放慢迹象,这反映了辖区社会活动对现金交易的需求规模趋于稳定。全年继续加大假币犯罪打击力度,破获多起出售、使用假币案件,货币流通环境得到改善。加强了对金融机构清分送缴现金的管理,杜绝回笼券中夹杂假币的现象。同时,多渠道开展反假货币宣传活动,提高城乡居民的反假币意识和技能,净化辖区的人民币流通环境。
      (五)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2012年,宁波辖区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作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创新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权益保护、金融消费者教育“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基本形成了人民银行、各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三方联动”的工作格局。目前宁波辖区已出台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制度体系,建立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组织体系,构建了多元的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全辖共计处理金融消费争议97件,办结率100%。不仅有效保护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也提高了金融机构经营服务的规范性,推动了宁波辖区金融生态环境提升。
      (六)审慎性监管
      2012年,辖区银监部门通过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引导银行转变理念,加大监管政策推动力度。强化防控措施,加大对平台贷款领域的风险监管与防范力度,积极化解重大信用风险,指导银行业协会出台风险化解会商制度,强化同进同退机制,维护债权银行整体利益;有序推动统计数据质量良好标准评估、银行风险全面评估、落实分层分类监管等工作;强化监管联动,提升监管资源共享和使用效率;丰富监管手段,对承诺监管、亮底监管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优化,强化监测预警机制,提升非现场监管效果。
      2012年,辖区证券行业认真开展交易场所问题和风险的排查;推动深化经纪业务转型升级。辖区证监部门组织开展“创服务品牌、树证券期货业形象”活动,要求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优化经营环境、服务手段和投资环境,做到投诉处理流程、咨询服务流程全面公开和理性投资教育全面实施,推动以“让市场回归理性”为主题的投资者保护宣传活动。督导上市公司加强与投资者的有效沟通,规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辖区证券期货业协会对佣金水平做出了行业自律要求。
      2012年,辖区保监部门督导保险机构、银行代理网点开展销售误导自查自纠,部署行业自律检查,推广保险服务监督网络系统等举措,不断推进保险销售误导综合治理工作。清理专业中介机构监管制度、开展中介业务现场检查、建立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和兼业代理机构档案库、修订营业保证金账户监管协议,探索建立保险公估专家库、推荐保险公估机构入选司法委托评估机构等手段,提高对保险中介市场的监管效率。对多家保险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推进消费者利益保护工作。
      七、总体评估与政策建议
      (一)稳定状况综合评估模型
      结合辖区经济金融特点及指标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了宏观经济、金融业、非金融部门、金融生态等6大类、36项指标,构建了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权重测算、层次分析法,得到各层指标的权重与综合得分。定量评估结果显示,2012年辖区金融稳定得分为35.21分,较上年显著提高,表明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但仍处于稳定区域。
      图4:2012年贴现、转贴现、回购利率走势图(%)
      (四)外汇即期交易量回落,掉期、远期及货币对交易量上升
      2012年外汇即期交易累计折合美元2250.12亿元,较上年增长11.95%,其中买入总量折合1081.97亿美元,同比增长9.68%,卖出总量折合11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14.15%;外汇远期交易成交折合美元30.94亿元,同比增长64.12%,掉期交易折美元1063.46亿元,同比增长84.54%。从交易主体看,主要是6家法人机构参与交易。
      (五)黄金交易量上升,均价小幅波动。
      2012年全辖累计完成各类黄金交易30210.1千克,较上年减少12.1%,成交金额103.8亿元,较上年减少11.3%,增长量主要集中在实物黄金,全年累计交易13718.85千克,成交金额47.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9%、5.89%,账户金累计成交16491.25千克,成交金额56.58亿元,同比分别减少22.35%、21.90%。分机构看,全年交易量最大的为工行,各类黄金交易量总计12164.91千克,占总成交量的40.27%。
      六、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支付清算体系
      2012年,宁波市各种渠道的清算支付业务规模平稳增长,支付清算系统运行安全、稳定。主管部门加强了支付清算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通报和督导,有效规范了结算纪律。组织开展同城系统应急演练,加强金融机构支付清算应急管理;明确了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管理规定;创新支付服务模式,通过优化小商户银行卡支付入网、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POS机缴费业务、开展手机支付试点、推广电子商业汇票竞赛等措施,提升民生服务水平。目前,支付体系中仍存在银行卡犯罪形式多样化、部分支付机构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以及银行机构系统运行风险提高等问题,支付清算的基础建设和执法管理仍待加强。
      (二)征信体系
      近年来,宁波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在不断完善中快速发展,数据质、量稳步提升。各法人银行机构向征信系统报送的数据质量据全国前列。应收账款和融资租赁两个登记系统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推广,机构信用代码和征信系统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信用代码证覆盖率列全国前列,信用系统的推广应用稳步扩大,目前已得到金融机构、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普遍重视和多渠道运用;征信服务中小企业和农村融资效用逐步发挥,信用评级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和成熟。但目前征信体系中缺乏商业信用信息,数据采集规范难以涵盖和适应创新融资业务,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仍存在一定困难,征信体系建设依然任务艰巨。
      (三)反洗钱体系
      2012年,在辖区银行业开展了“交易报告质量年”活动,提升监测交易报告质量;重点对大额现金存取和网上银行交易实施专项监测,提高金融机构反洗钱内控机制建设和洗钱风险防控能力。启动支付机构的反洗钱监管工作,开展反洗钱政策解读及培训,落实内部反洗钱专管员制度,建立联系渠道,明确监管要求。当前,辖区面临的主要洗钱风险有POS机套现、非法买卖银行承兑汇票类地下钱庄、非法跨境汇兑型地下钱庄等三种,鉴于此,监管部门综合采取多种监管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强化资金交易监测和业务管理,普及强化市民及从业人员的反洗钱意识,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
      (四)货币发行与反假币
      2012年,宁波辖区全辖现金投放回笼显著增长,主要是为主动回收了市场上整洁度差、不宜流通的人民币。但净投放保持平稳:全年累计现金净投放379.8亿元,同比增长0.28%。增长呈放慢迹象,这反映了辖区社会活动对现金交易的需求规模趋于稳定。全年继续加大假币犯罪打击力度,破获多起出售、使用假币案件,货币流通环境得到改善。加强了对金融机构清分送缴现金的管理,杜绝回笼券中夹杂假币的现象。同时,多渠道开展反假货币宣传活动,提高城乡居民的反假币意识和技能,净化辖区的人民币流通环境。
      (五)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2012年,宁波辖区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作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创新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权益保护、金融消费者教育“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基本形成了人民银行、各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三方联动”的工作格局。目前宁波辖区已出台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制度体系,建立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组织体系,构建了多元的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全辖共计处理金融消费争议97件,办结率100%。不仅有效保护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也提高了金融机构经营服务的规范性,推动了宁波辖区金融生态环境提升。
      (六)审慎性监管
      2012年,辖区银监部门通过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引导银行转变理念,加大监管政策推动力度。强化防控措施,加大对平台贷款领域的风险监管与防范力度,积极化解重大信用风险,指导银行业协会出台风险化解会商制度,强化同进同退机制,维护债权银行整体利益;有序推动统计数据质量良好标准评估、银行风险全面评估、落实分层分类监管等工作;强化监管联动,提升监管资源共享和使用效率;丰富监管手段,对承诺监管、亮底监管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优化,强化监测预警机制,提升非现场监管效果。
      2012年,辖区证券行业认真开展交易场所问题和风险的排查;推动深化经纪业务转型升级。辖区证监部门组织开展“创服务品牌、树证券期货业形象”活动,要求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优化经营环境、服务手段和投资环境,做到投诉处理流程、咨询服务流程全面公开和理性投资教育全面实施,推动以“让市场回归理性”为主题的投资者保护宣传活动。督导上市公司加强与投资者的有效沟通,规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辖区证券期货业协会对佣金水平做出了行业自律要求。
      2012年,辖区保监部门督导保险机构、银行代理网点开展销售误导自查自纠,部署行业自律检查,推广保险服务监督网络系统等举措,不断推进保险销售误导综合治理工作。清理专业中介机构监管制度、开展中介业务现场检查、建立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和兼业代理机构档案库、修订营业保证金账户监管协议,探索建立保险公估专家库、推荐保险公估机构入选司法委托评估机构等手段,提高对保险中介市场的监管效率。对多家保险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推进消费者利益保护工作。
      七、总体评估与政策建议
      (一)稳定状况综合评估模型
      结合辖区经济金融特点及指标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了宏观经济、金融业、非金融部门、金融生态等6大类、36项指标,构建了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权重测算、层次分析法,得到各层指标的权重与综合得分。定量评估结果显示,2012年辖区金融稳定得分为35.21分,较上年显著提高,表明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但仍处于稳定区域。
      
      图5:宁波辖区2004—2012年金融稳定状况趋势图
      注:分值越小,表示风险趆低,稳定状况越好。
      
      图 6:宁波辖区2012年和2011年金融稳定得分雷达图
      (二)政策建议
      1.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的抗冲击性。
      外部环境对区域经济的冲击影响,暴露了宁波经济结构的矛盾和问题,应在推动经济复苏过程中,注重转型升级和增强实体经济的自我恢复能力。一方面,可探索发展总部经济,积极为本地企业向中西部、东南亚转移投资做好后台服务,升级经济发展层次,提高经济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动企业开展与自身管理能力、融资能力相匹配的经营投资活动,防止多度担保,远离高息民间借贷及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鼓励组建各种形式的风险互助基金、组织,提高本地企业风险合作意识。
      2.强化宏微观审慎性监管,提高金融业发展的稳健性。
      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是实施宏微观审慎监管,维护金融业稳健运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银行业要重视内部改革和发展质量,遏制网点粗放式扩张和低水平恶性竞争;加强行业监管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证券期货业要加快证券市场改革,注重培育市场的投资功能,规范发展各类创新业务;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重点打击IPO作假、违规披露信息等行为。保险业要加大行业监管力度,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关注赔付增长情况下的经营状况,重点提高对中小型机构的核心监管指标审查要求;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制,增强保险业机构的内控与风险管理水平。
      3.加强影子银行监管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要有效开展影子银行的监测管理,认真评估影子银行体系的融资脆弱性和风险传导特征,重点关注与金融业机构业务关联大、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机构和组织,防止其向金融业交叉传染风险。进一步完善支付结算体系,提高清算服务的安全、稳健、便利性;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诚信环境;持续开展反假币管理与宣传,维护合法健康的人民币流通环境;继续增强反洗钱监管的力度,维护法律和金融秩序的正当性和权威性;广泛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投资者风险意识教育,创建健康和谐的市场环境

     


    】【打印】【关闭】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宁波市金融稳定报告(2013)——宁波市金融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