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奉化,层峦叠翠间,连片的桃林已结出沉甸甸的果实,正等待一场盛大的丰收。然而,就在半年前,奉化上宋村的桃农老宋,望着自家那片亟待“更新换代”的老桃园,眉头却锁得比山间的沟壑还深。
“桃树和人一样,年纪大了,产量和品质都跟不上。今年春天,咬咬牙打算把一百多亩的老树都换成新桃苗。”老宋摩挲着粗糙的手掌,眼神里满是期冀,却又透着焦虑,“想法是好,可这换苗的钱,一亩地就得几千块,加起来不是小数。农时不等人啊,错过这季,又得耽误一年。找亲戚朋友借吧,欠人情;跑银行吧,怕门槛高、手续繁,心里实在没底,就怕钱没下来,耽误了买苗。”
这份春天里的忧愁,萦绕在许多像老宋这样渴望产业升级的桃农心头。奉化水蜜桃,名声在外,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但树苗老化、技术更新带来的资金投入,如同一道无形的坎,横亘在增收路上。年初,正是换苗、备肥的关键期,资金需求集中而急迫,传统的融资渠道往往“远水解不了近渴”。
就在老宋一筹莫展之际,工行宁波奉化支行带着一份“阳光雨露”走进了当地的桃园。他们此行的目的,正是为了抓住换苗的时间窗口,精准对接桃农的金融服务需求。
在实地考察种植规模、桃树生长等情况后,该行工作人员为老宋推荐“种植e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老宋在该行客户经理的耐心指导下,打开手机填写了基本信息、种植信息……整个操作过程比他预想的要简单得多。“这就可以了?不用跑银行办理,不用担保抵押?”他半信半疑。
资金来得比料想得快。申请提交后,系统依托大数据和风控模型快速审批,没过多久,一笔能够支付他采购桃苗的款项,如一场“及时雨”,“滴灌”到了他的账户上。老宋看着手机银行里的到账信息,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按捺不住的喜悦。“幸亏有工行这场‘及时雨’,新苗马上能栽下去!”
老宋口中的“及时雨”,正是工行依托金融科技力量,针对农业生产“短、频、急”的融资痛点,推出的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实践。“‘种植e贷’的优势就是‘便、智、惠’。”工行宁波市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便,在于线上申请、自动化分析,从申请到放款最快只需3天,让农户不再因贷款误农时;智,在于通过大数据和风控模型,减少对传统抵押担保的依赖;惠,在于用款灵活,降低农户融资成本。”
在宁波,不仅是水蜜桃产业,自“种植e贷”推出以来,工行宁波市分行积极与市农业农村局、保险公司、供销社等联动,深入田间地头,精准对接换苗、农资采购等资金需求。截至目前,已为杨梅、枇杷、红美人柑橘等种养殖农户送去了“及时雨”,累计投放贷款近2亿元,持续加强普惠金融对农业农村服务支持。
工行宁波市分行对“金融服务”的理解不仅仅是提供贷款,更重要的是聚焦乡村振兴大场景,结合资源禀赋,加快服务创新,从粮食安全、农村环境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抓好落地。
近年来,工行宁波市分行围绕宁波农业禀赋和经济状况,依托村银合作、银企合作等,不断延伸服务触角,通过53个普惠金融服务点,近距离了解村社村企村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并通过“兴农通App”和手机银行普惠平台,满足不同农户的多样化需求,为村民实现“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的金融服务。结合各地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渔业、果蔬种植等地方特色产业,该行创新“金融+民生”模式,推出“水蜜桃贷”“水稻贷”“青蟹贷”“渔船贷”等,并从单点切入带动“整村授信”,深度触达特色产业的“生态链”。该行不断提升乡村服务能力,已连续两年获评人民银行宁波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评定的服务乡村振兴优秀金融机构称号。
梦在远方,路在脚下。又到一年一度的采摘季,奉化桃园的农户和雇请的乡亲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水蜜桃。一颗颗红彤彤的水蜜桃在夏日的清风里缀满枝头,承载着主人沉甸甸的希望。
通讯员|鲍璐鑫 胡月
编辑 | 周梦佳 葛晓艳
审核|崔凌琳
此文将由甬派“金融频道”转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