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金融智库
  • 金融智库
    【金融顾问有话说】国企基金集群如何高效赋能宁波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   时间:2025/6/19 10:09:53   编辑:宁波市金融业联合会   浏览次数:49    

    余斌

    市金融顾问

    宁波开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宁波作为制造业强市,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潜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

    近年来,宁波积极探索通过国企基金集群引入高科技、创新元素路径,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但对标上海、苏州等城市,宁波在国企基金集群打造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从宁波国企基金现状切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一系列对策和建议,旨在引导国企基金集群高效、精准发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宁波国企基金现状

    近些年,宁波国企在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地区成功运作基金经验的基础上,已具备相对丰富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与管理经验,基金业务初具规模,基金类型呈现多样化。

    一是基金体系日趋完善,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市属国资基金矩阵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各集团形成特色化布局。如,市通商集团重点布局数智经济和未来产业,旗下工投集团深耕新材料与高端装备领域,培育出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市金投控股集团聚焦政府引导基金,建立健全以天使、创投、产业、并购、S基金为主的基金矩阵;市开投集团则重点布局海洋经济、基础设施与绿色能源领域,旗下开投基金已成立能源、海洋母基金,助力集团上下游产业链整合拓展。

    二是运作模式创新突破,构建多层次资本网络

    在区域联动方面,宁波现已形成“1+N”市域基金矩阵,通过市区两级国企联动设立区域子基金,实现10个区(县、市)全覆盖,合作生态持续扩大。通过与深创投、越秀资本等头部机构共建多支专项基金,有效助力项目落地。响应AIC股权投资试点号召,市开投基金、甬元基金、通商基金等先后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国有大行合作成立AIC股权基金。截至2025年一季度,宁波已建及拟组建AIC基金共计9只,合计总规模达175亿元。

    三是产业赋能成效凸显,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作为耐心资本,宁波国企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陪伴科创企业成长。如,市工投母基金与国投集团、深创投、清科集团等组建子基金,总募资超百亿,助力宁波智能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锦浪科技、长阳科技等成功上市;市开投集团与中金资本、国投招商、清控资本等知名基金团队形成围绕基金投资的合作生态,成功投资了卓胜微、宏微科技、联赢激光、均普智能、亚虹医药、甬矽电子、英科环保等一批优质项目。

    宁波国企基金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是基金定位与产业适配性不甚符合

    尽管宁波已形成覆盖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基金布局,但部分基金仍存在定位模糊等问题。例如,部分市场化基金偏向短期收益,未能充分匹配高端装备等长周期产业的研发需求;新兴产业(如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的专项基金则尚处探索期,覆盖深度有待提高;另外,在某些产业领域,可能存在多个国企基金同时投资类似项目,造成资金竞争内耗。

    二是创新生态协同效应有待提升

    宁波虽已集聚中科院材料所等高端科研院所和多家早期私募基金,但“研—产—资”链条尚未完全打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还不足30%,且高能级创新平台产出的科技成果多为实验室小试成果,走向产业化还需大量的时间,此外,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规模也难以满足早期项目需求。

    三是资本退出与风险分担机制有望完善

    我市区域性股权市场流动性较低,导致基金退出依赖IPO渠道。2024年宁波A股新增上市企业仅2家,与杭州(3家)、苏州(5家)仍存在差距。此外,国有资本的风险分担机制与容错机制尚未健全,制约了大体量资金参与早期科技项目的积极性。

    四是基金投资配套措施需进一步加强

    与上海、苏州相比,宁波通过基金引导优质项目落地的配套运作模式不够成熟,例如,张江科创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元禾控股与苏州工业园区均有深度的投引合作,而宁波国企所处地位与层级协调相关资源却存在一定难度,这可能导致在项目投资或招引的竞争中,因吸引力、时效性不足而处于下风。

    五是投研专业人才储备略显不足

    股权投资基金业务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管理与把控,相比于北京、上海市,宁波本地的国企基金在投资人才储备上相对不足,在基金规模及投资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招引和培养力度。

    对策和建议

    一是优化基金定位,强化产业靶向性。建议相关部门实施“赛道分级管理”,对绿色石化、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设立10年以上国企超长周期基金;对新兴赛道(如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采用“母基金+专项子基金”架构,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头部机构(如红杉、高瓴)共建细分领域基金。此外,要强化产业链补链基金,与宁波链主企业合作设立产业垂直基金,破解“卡脖子”技术。

    二是构建“四位一体”创新生态圈。致力于打造“研究院+中试平台+基金+基地”产业闭环,推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机构与产业基金合作,设立定向成果转化基金,并建设区域性中试基地,降低技术产业化风险。同时,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和创新项目。

    三是创新资本运作与风险分担机制。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积极探索股权转让、并购等多元化退出方式,加快区域性股权市场“基金份额转让试点”的应用与推广,加强国资与各类投资机构、企业的合作,提高股权转让的效率和透明度。此外,不妨通过优化国有资本考核机制,对国有产业基金实施“容错率+长期考核”,探索将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等非财务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四是构建“链主+基金+基地”协同机制。依托现有“361”产业基金集群,与本地龙头企业联合设立专项子基金,推动基金与园区联合制定产业链图谱,定向招引关键环节企业。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园区的深度合作,发挥国企资源协调优势,做好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推动基金与园区共建“孵化—加速—产业化”全周期服务体系,为被投企业提供技术对接、市场拓展、政策申报等增值服务,促进优质项目成长落地。

    五是强化人才引育与专业化运营能力。一方面要加大投资人才的引进力度,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投资人才加入宁波国企基金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和培养,通过内部培训、外部进修、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探索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将个人绩效与基金投资业绩挂钩,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本文将由甬派“金融频道”转载发布




    】【打印】【关闭】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金融顾问有话说】国企基金集群如何高效赋能宁波产业转型升级?——宁波市金融业联合会